研招预报名通道正式开启美股配资官网入口,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降的背后,是更高难度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。
研招预报名通道正式开启,考研人数连续两年下降的背后,是更高难度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。
2025年10月10日,2026年研究生招生考试预报名正式启动。无数考生涌入研招网,新一轮考研大战拉开序幕。
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,较2024年的438万减少50万人,这已是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。与2023年474万的峰值相比,两年间考研人数累计减少86万,下降幅度惊人。
有机构预测 2026考研人数或将跌破300万。
01 人数下降,竞争反增
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回落,标志着考研热潮进入阶段性调整期。这一现象打破了2015-2022年连续8年的增长态势。
展开剩余86%但从实际情况看,报名人数下降并不意味着考研难度降低。
考研专家甘源指出,减少的多是备考不系统或弃考人群,而二战考生占比提升,其备考经验和应试能力更强,将导致“高分扎堆”现象突出。
与此同时,热门院校竞争白热化趋势不减。
02 人数下降的背后
考研人数为何持续下降?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分析,最主要原因可能是,越来越多人意识到,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,不只专、本科生多了,研究生也越来越多。
再加上近几年经济下行,“卷”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。
换句话说,有些人认为,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取得一个硕士文凭,未必比大学毕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。
中国教育在线研招网分析指出,报名人数回落主要受三方面影响:
一是经济复苏带动就业市场回暖,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较上年提升3.2个百分点,部分考生转向直接就业;
二是考研竞争激烈化促使考生理性评估,2024年全国平均报录比仍达27.1%,非刚需考生选择暂缓报考;
三是专业硕士扩招政策引导下,部分考生转向非全日制或职业教育路径。
03 弃考潮与有效考生
2026年考研被一些考生称为“最尴尬的一年”,或将迎来“弃考潮”,但竞争不减。
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,是考研生态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。
弃考潮背后有三大推手:
跟风备考与动机不纯——超50%考生因缺乏职业规划或学术热情,在备考后期因枯燥和迷茫放弃;
就业机会冲击——秋招季部分考生获国企/500强录用,权衡后选择稳妥就业;
经济压力加剧——专硕学费涨至18万,租房成本年增2万,脱产备考者不堪重负。
与弃考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“有效考生”比例上升。这些考生备考更系统,应试能力更强,导致考研呈现“总量宽松、结构紧缩”的特征。
04 扩招下的结构性机会
宏观数据虽显示“扩招”,但机会分布极不均衡。
教育部明确专硕占比达三分之二,工科类专硕报录比低至3:1(学硕为10:1)。
与此同时,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的硕士点仍在大规模扩招。2025年全国硕士招生计划较上年增加2.3万人,其中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、新能源工程等专业扩招幅度超20%。
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业:扩招1800人,校企联合培养成主流。据教育部学位管理司公布,2025年新增人工智能硕士点127个,全国招生规模达1.2万人,较2024年增长18%。
新能源科学与工程:双碳目标驱动,211院校扩招超40%。华北电力大学、河海大学等院校2025年招生计划较上年增加42%,研究方向覆盖光伏材料、储能技术等前沿领域。
05 名校门槛不降反升
与整体扩招趋势形成对比的是,名校门槛正在抬高。
推免挤压统考名额:清华、武大等“双一流”高校推免率升至42%,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统招名额缩减超50%。
这一趋势在各省的招生计划中也有体现。以河南多所高校为例,近日公布的2026年硕士研究生拟招生人数显示:
郑州大学2025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100余名(含各类专项计划和推免生),2026年招生计划按教育部正式下达计划执行。
河南大学2026年预计招生计划总数约为6200人(含推免生)。
河南师范大学2026年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2886名。
河南科技大学2026年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2143名(含各类专项计划)。
政策调整也在加剧备考困境。统考改革:计算机、教育学等专业改考全国统考,自命题资料失效。题型颠覆:开放性试题占比40%,新增文献分析题,死记硬背模式淘汰。
06 逆向报考策略兴起
面对新的考研形势,逆向报考策略正在兴起。
错位竞争:选择新增交叉学科(如智能医学工程)、科研院所联培项目(中科院统招增幅22%)。
地域下沉:B区院校(如广西医科大学、贵州大学)及“双非”冷门专业(如西南交大安全工程)调剂成功率提升40%。
考生还需关注“新增硕士点”红利——首年招生院校竞争较小。教育部2024年审批通过的268个新增硕士点(如江苏高校新增人工智能、碳中和专业)在2025年首次招生,这类院校往往存在“报考洼地”。
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,其新增“智能电网信息工程”硕士点首年招生仅32人报考,最终录取分数线较国家线低8分。
把握“专业硕士扩招”趋势也很关键——非全日制项目性价比凸显。2025年专业硕士招生占比已达65%,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。
07 科学备考策略
面对2026考研的新形势,考生需要科学备考,制定数据驱动的“上岸”策略。
动态择校模型:结合“学科实力×城市产业×报录比”三维评估(如某B+院校计算机专业报录比7:1,性价比评分4.5星)。
复试能力前置化:2026年68%院校启用AI面试系统,科研潜质(论文精读、竞赛经历)成淘汰主因(占落榜案例83%)。
调剂环节善用“动态数据”,锁定扩招专业补录机会。2025年研招网调剂系统升级后,志愿锁定时间由48小时缩短至36小时,并实行“12小时开放制”,考生可更灵活地调整志愿。
调剂黄金窗口管理:研招网开放首日9:00-11:00为填报关键期,采用“冲-稳-保”策略(1所985+2所双一流+1所保底院校),专业代码前四位相同成功率提升70%。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,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下降,本质是高等教育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提升”的体现。
随着2026年考研预报名启动,数百万考生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。考研生态正从“过热”回归“理性”,但理性不等于容易。
对个体考生而言美股配资官网入口,盲目跟风或盲目悲观都不可取,深入了解招生政策,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精准判断,才是明智之举。
发布于:上海市钱掌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